以卓越的信息技術,持續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
“您用DeepSeek嗎?”“DeepSeek這樣的中國大模型能擺脫算力‘卡脖子’難題嗎?”“如何進一步規范大模型應用?”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DeepSeek火爆出圈。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動“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可以說,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經成為驅動經濟和社會創新的強大引擎。 然而,這一行業的快速發展并非坦途。算力成本不斷攀升、模型的可解釋性與可信度不足、數據泄露、數據污染與投毒等都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議題也引起了代表委員們的廣泛熱議。 推動技術與工業場景高度適配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制造業、零售業、電信行業和醫療健康等四大行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采用率均取得較快增長。 然而,盡管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各行各業中展現強大動力,其在深度應用中卻面臨諸多挑戰。 “傳統制造業對人工智能的可靠性、安全性、準確性有較高要求,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可解釋性與安全性方面還有待提高。”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車”)首席科學家馮江華委員說。 作為中國軌道交通裝備的領軍企業,近年來,中國中車持續推動數智轉型,使得研發制造邁上了新臺階。 “為了更好地提高作業效率,提升運維質量,我們在軌道交通智能運維場景下應用了一款基于視覺的列車巡檢機器人。”馮江華說。不過,現有視覺算法對復雜工況的適應性不足,這造成機器人的檢測準確率僅維持在95%—99%。馮江華表示,因為涉及列車運行安全,目前在關鍵部件檢測環節仍然保留人工介入機制。 “制造業細分領域較廣,具有復雜的工藝流程和生產流程,以及較強的專業性。這要求大模型必須首先完成垂直類別的訓練,實現與應用場景的緊密融合。”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趙曉光委員認為,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制造業領域中的應用,首要任務是實現技術與工業場景的高度適配。 在馮江華看來,構建自主的技術生態是促進人工智能與裝備制造深度融合的關鍵。他認為,一方面,要持續推進國產基礎大模型、自主算力集群及具身智能機器人等核心技術發展;另一方面,要依托龍頭企業建設垂直行業大模型及智能工廠、數字孿生等全場景應用,推動基礎大模型與行業需求雙向賦能,形成技術迭代與場景拓展的閉環生態。
想了解更多開目數字化項目案例&產品資訊,歡迎關注“開目軟件”公眾號(kmsoft1996)
為方便提供優質服務,請留下新的信息